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华社点赞!中关村创新加速

中关村,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这个特别的“村”一直行走在中国创新创业的前沿。2022年9月,在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开幕前夕,记者再访中关村。今天,新华社旗下《瞭望东方周刊》刊登了《中关村创新加速》。

全文如下

一起来了解


中关村创新加速

中关村,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至今,人们还常常提起这个故事:1980年,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诞生于此——中科院物理所一间小小的平房仓库里。
40多年前,一批科研人员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闪亮足迹。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电子一条街”扩展至“一区十六园”,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这个特别的“村”一直行走在中国创新创业的前沿。
8月23日,2022 年中关村论坛举办前夕,媒体记者前往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探访区内的加氢站、燃料电池发动机企业等。图为燃料电池发动机装配线
2022年9月,在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开幕前夕,记者再访中关村。
在高质量发展向创新要答案的当下,这片创业热土多了不少科学家的身影。沿着北京科创地图走一走,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悟道”、“长安链”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为这座创新之城注入动力。

科学家为何“拎包入住”中关村?北京何以将创新的基因延续下去?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关村数个特色园区,解码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科学家“拎包入住”

在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中关村,“从0到1”的原始创新数不胜数。
首次发现D型丝氨酸对睡眠的调控作用、怀柔质子回旋加速器设施成功出束、自主研发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原型机连续稳定运行、自动驾驶的“国产脑”不断升级、新一代数据确权与交易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量子直接通信距离刷新世界纪录……一个又一个创新不仅从实验室里涌现,更走上“货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市场迫切需求,保持着不停歇、不止息的衍生速度。
位于北京海淀区金隅智造工场的中科智汇工场是一家提供战略研究、科技金融、集中展示、成果转化、孵化加速、产业聚集等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科学家是我们这儿的常客。”在陈列有百余项创新技术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展厅,技术经理人郭春元告诉记者。
郭春元介绍,以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大约需要5年时间,而在这里,一项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实验室的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公司转化为产品,再到投入市场使用,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我们为企业配置了技术经理人,与团队共同确定研发首款产品设计方向,协调与之匹配的三甲医院相关科室达成产品试用需求。此外还辅助企业梳理股权架构、引入融资、寻找产业合作方。”中科智汇工场副总经理田峥介绍,经过近两年孵化,中科知影(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由一家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的团队,成长为一家在脑科学细分领域具有高端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进入良性发展期。
“拎包入住”中关村,成为许多科学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清华大学成果转化企业、重点瞄准渐冻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神济昌华团队,直接“拎包入住”飞镖加速器,在成立实验室、购置设备等环节节省了数月时间,全力投入科研。飞镖加速器创始人朱鹏程介绍,过去,建设研发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搭建运营团队、招兵买马、对接产业资源等,是组建一家新药研发企业必不可少的复杂步骤,如今大大简化。
“传统模式下,自建研发中心完成选址到入驻的全过程需要6-12个月的时间。通过提供共享空间和设备,可将时间缩减至1周内,提升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副总经理江茂华说,不到1年,已有11个新药研发团队入驻其北京平台。
聚焦原始创新,园区与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构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特色的项目培育体系,带动创新项目或重大项目的转化与落地。“汇聚创新源头,让科技创新的原创力加速迸发。”中关村软件园董事长杨楠说。

北京量子院的长寿命超导量子芯片研究成果


领军企业牵头“组团创新”

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智能工厂里,闪烁的灯带提示着生产正在火热进行。200多个高清摄像头、8000多个传感器实时收集生产数据,机器通过分析数据自主感知、传递和诊断问题,完成全自动生产。
小米是中关村土生土长的公司,其创业初期的所有融资都在中关村完成,如今“小米生态科技”版图不断扩大。
“这里不仅是年产百万台高端手机的智能工厂,更是手机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预研的‘大型实验室’,以及先进制造设备和自动化产线的‘实验基地’。”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斌说,一部手机从无到有要经过200多道工序。在智能化的“黑灯工厂”里,这些环节的自动化率提高到75%,成本下降了20%。
创新动能的释放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突破与创新。今年6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出台“1+5”系列资金支持政策,明确提出要支持企业实施“强链工程”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强链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按照“谁被卡谁出题”“谁出题谁出资”“谁能干谁来干”“谁牵头谁采购”的思路,通过“揭榜挂帅”方式,形成需求牵引创新,市场反哺创新的闭环。技术创新中心聚焦高精尖产业重大共性问题,由领军企业等牵头,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集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强化知识产权创制和共享等,深化推进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北京率先支持小米、兆易创新、旷视、天智航等7家领军企业牵头实施“强链工程”。2022年7月,小米集团牵头试点组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创新联合体,该创新联合体由小米集团联合12家上下游企业、8家高校院所共同组建,集聚智能制造领域科研、产业、应用优势资源。王斌介绍,在小米的智能工厂里,创新联合体中企业、高校院所研发的关键技术,都将获得在生产线上验证的机会。
领军企业牵头组团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技术转移转化的质量与效率,更激发了科技企业攻关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走在全国前列,解决的都是硬需求的问题,比如对于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的支持等内容。我们每年都会从北京获得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方面的支持。”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王燕说。
今年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获专利授权4.9万余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已突破20万件,实现技术收入8268.2亿元,同比增长10.8%。

北京烁科中科信成功实现离子注入机全系列产品国产化


“引力场”也是“动力源

“拎包入住”的成长环境加快成果转化企业聚集,一个又一个填补技术空白的行业“顶流”扎堆涌现。
“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离子注入是这条产业链前道核心关键装备。先进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芯片,通常需要近30道注入工序,对设备的注入能量、剂量、角度、颗粒污染、金属污染等控制要求严苛,以确保器件电性能、合格率满足要求。但此前,高端的离子注入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北京烁科中科信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进说。
瞄准国内技术空白,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成为许多北京科创企业不约而同的创新目标。
通过技术攻关,北京烁科中科信将剂量注入精度这一核心技术指标提高到业界先进水平,自主研制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种应用及第三代半导体等离子注入机,打造注入机全谱系发展新格局,先后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实现我国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全系列离子注入机自主创新发展。
在另一家“专精特新”企业中航迈特的示范生产线旁的展台上,3D打印出的金属高精密零部件形状各异、结构复杂,展现着这家初创企业自主创新的坚定步履。
在3年时间里,中航迈特突破多项粉体材料制备技术瓶颈,实现了十余种3D打印领域主流材料国产化,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增材制造金属材料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
中关村如同磁石一般,吸引着科技创新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产业创新的版图日渐延伸。
北清路边上曾经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如今崛起了一座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它贡献了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值的半壁江山。
在同源微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争分夺秒进行电路设计,并完成电流波形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分析。“我们的探测器并不比任何一家国外公司的同类产品差。”同源微总经理王洪波信心满满地说。
此前,射线成像领域的高端技术,包括高端车检、集检系统、工业智能射线分拣、安检CT、医疗CT等领域,使用的射线探测器都是来自欧日企业。同源微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目前,在安检、食品药品检测、矿石分选、工业品无损检测等领域,同源微团队独立设计的电荷电流积分器及模数转换芯片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高精度数字化电流积分器、高端工业探测器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作为北京市推进集成电路发展的重点落实项目,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已形成“头雁效应”,吸引汇聚了包括比特大陆、地平线、兆易创新、兆芯等在内的100余家集成电路高新企业,成为国家芯片自主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
杨楠说,在新一轮技术进步的浪潮中,以技术和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通信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引擎和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凭借技术创新,逐渐成长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军,跻身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队伍,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各自优势。
百舸争流中,大量科技创新企业脱颖而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数据显示,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40家增至2021年的102家,稳居全国首位。2021年,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2070亿元,是2016年的2.3倍。2015年,北京每天增加科技企业数量为110家,到202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70家。
2021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8.44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收入的1/6,是2008年示范区批复前的8.3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2.46万家,是2008年的1.33倍;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8万件,主导创制标准累计超过1.5万项,国际标准605项……
“今年上半年,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规上企业总收入3.88万亿元,同比增长0.7%,但创新活力不减,企业研发费用2033亿元,同比增长16%。”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说。
这片曾被誉为“中国硅谷”的热土,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辑,资料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想了解更多资讯,快来加入我们吧~

往期 · 推荐

《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冷板凳”产生热效应 一批原始创新成果正在成型

多项前沿成果将亮相中关村论坛 媒体聚焦“北京样本”

一周前沿科技盘点⑫|科学家首次构筑“异维超结构”、首次实验实现不同粒子之间的量子干涉

扫描创新发展前沿!媒体探访北京高精尖企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